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
/
/
我眼中的新加坡成功之道---科技与金融,成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资讯分类

我眼中的新加坡成功之道---科技与金融,成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李晓旻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4-04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本文聚围绕新加坡过去半个世纪制造业升级转型和赛道转换,聚焦科技与金融,结合自身经历描绘我眼中的新加坡,希望可以唤起更多人的思考。中国和新加坡升级为“全方位高质量前瞻性伙伴关系”,智者喜闻乐见。

我眼中的新加坡成功之道---科技与金融,成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概要描述】本文聚围绕新加坡过去半个世纪制造业升级转型和赛道转换,聚焦科技与金融,结合自身经历描绘我眼中的新加坡,希望可以唤起更多人的思考。中国和新加坡升级为“全方位高质量前瞻性伙伴关系”,智者喜闻乐见。

  • 分类:公司新闻
  • 作者:李晓旻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4-04
  • 访问量:0
详情

最近这段时间,新加坡成了热议话题。但大多数人可能只听说过这个几百万人口岛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甚至很多人的印象中这里只是一个被冠名为“花园城市”的旅游打卡地。

殊不知,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建国,新加坡几乎每十年就转换一次产业赛道,开辟新赛道的同时,又对老赛道持续不断进行全方位升级,最终将这些产业(有些已经是我们眼中的夕阳产业)都打造成为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龙头产业基地。

六十年代-海事航运,打造了数十公里长的高效率集装箱码头海岸线。至今新加坡港仍是全球最大港口之一,当之无愧的国际海运物流中心。近年来为了让出宝贵的市中心地带海岸线,新加坡在西部大士Tuas填海,延长海岸线三十多公里,全部作为更高规格的码头用途。开启了市中心的港口码头大规模西迁的浩大工程。

从地理位置上看,新加坡港并不是马六甲海峡的最佳位置。但新加坡港凭借先进的硬件设施、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廉洁的经营理念,受到国际海运业的青睐。据说很多国际商船不惜绕路,也要来新加坡港补给。

七十年代-石油化工,打造了裕廊岛石化中心。这个不断填海扩大面积也只有32平方公里的小岛,聚集了埃克森美孚、巴斯夫、壳牌、杜邦、住友化学等近百家世界顶级石化公司。我1998年刚到新加坡,坊间传言当时裕廊岛每天的原油处理能力,超过当年的中石化。

 

高端石化产品为新加坡赚取了大量外汇,而石化副产品也都物尽其用。比如,新加坡本国电力供应绝大部分都来自柴油发电。听起来奢侈,但其实成本管控的非常好。在新加坡无论是工业用电还是居民用电成本,仅仅比中国国内稍高一点,远低于欧洲成本。

位于裕廊岛海床以下距离地表150米处,新加坡建成了相当于600个奥林匹克游泳池容量的地下储油库。来自于全球各地的原油在裕廊岛获得精炼,也让这个本无任何资源的小国,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八十年代-半导体产业,几乎跟台积电同步。至今在这个弹丸小国,聚集了14个硅基晶圆厂,6个非硅基晶圆厂,26个封装厂,40多家大型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近年来,活跃在中国半导体产业上高级人才,很大一个分支就来自于新加坡。近期的国际局势和地缘政治问题,让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呈现出二次腾飞的盛况。

九十年代-生物医药产业,全球排名前五的制药公司在新加坡都陆续设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这个产业非我专业,我知之甚少,但据说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多次疫情危机,全球使用的多种药物都是在新加坡生产出来的。

 

进入21世纪-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科技,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宝洁研发中心、希捷研发中心、应用材料研发中心、劳斯莱斯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等大型研发中心项目纷纷落户新加坡。这个阶段,新加坡成功完成了从中低端制造到主动研发辅助高端制造的华丽转型。

2004年胜科纳米新加坡公司就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我们荣幸的参与了新加坡在这个时期绝大多数的顶级硬科技生产研发项目的落地和发展,历练了我们的技术团队,一举成为整个东南亚最具实力的商业化运作第三方实验室和辅助研发机构。

同时,新加坡在医疗、教育等基础领域,都有世界一流的机构,我的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连续多年QS排名亚洲第一。

 

 

经济和工业如此发达,新加坡自然环境却保护的非常好。这个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毗邻闹市区的原始森林、保护湿地都颇具规模。时不时穿梭于市区的水獭,猴子,野猪,犀鸟,大鹦鹉,经常成为让人眼前一亮的街头奇景。

新加坡的旅游业也颇负盛名,新加坡航空更是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寸土寸金的新加坡甚至在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目标在2030年实现农产品自给率达到30%以上。

关于上面这些话题已经有不少报道,我不做赘述。我想说说我眼中的新加坡科技与金融

新加坡鼓励企业投入主导研发,上文中提到的跨国巨头研发机构,是新加坡政府最欢迎的。在企业研发不够成熟的阶段,则由政府牵头设立研发机构引导市场,阶段性支撑新兴产业发展。

说到政府牵头引导研发,就必须提到新加坡科技局,以及其下属的科研机构。

新加坡科学技术与研究局(A*STAR),下属14家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配合本国某些新兴战略产业布局而专门设立的工程技术研发机构。例如,ICES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Science)专门从事化工与化学技术研发,配合的是其本国强大的石油化工产业;SIMTech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专门从事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配合的是其本国精密制造以及后期的航空航天产业;IBN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 Nanotechnology)专门从事生物技术和纳米科技研究,配合的是其本国庞大的生物医药和纳米科技产业;IHPCInstitute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专门从事高性能运算、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配合的是本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后期的人工智能产业,等等。

2001-2004年,我就职于A*STAR IME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深刻体会到了新加坡的政府研究所跟本地工业界的密切贴合。在这里,奠定了我后期创业的技术积累和商业模式雏形。而后在我创业道路上,从一个人的种子初创公司,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最终回馈反哺新加坡半导体产业,整个创业历程中不同时期,新加坡科技局给予的不同扶持策略更是堪称经典(未来有时间我想专门写一个整个胜科纳米成长历程中跟ASTAR的完整故事,今天不做展开描述)。

 

鉴于新加坡的研究所都是在密切的工业需求背景下设立,其诞生之日就承担了鲜明的“服务工业需求”历史使命。根据全球技术发展状况,其研究方向也在根据工业技术发展需求不断做出调整。甚至因为某些科技产品走向没落,某些研究机构也随之消亡。例如DSIData Storage Institute)设立初衷是为服务新加坡本土庞大的硬盘存储产业,但近年来硬盘行业走向饱和甚至没落,DSI也随之被解散。

有趣的是,伴随本地商业化运作研究机构的崛起,新加坡政府研究机构会不失时机的主动选择退出。例如,IME spinoffAMF公司商业化运作并日趋成熟,新加坡微电子所就主动退出了硅光代工领域。而伴商业化运作分析实验室随胜科纳米的崛起,新加坡科技局主动合并了14家研究所的分析实验室,缩减了政府研究所分析实验室采购预算,并逐步退出了分析测试市场竞争,把市场让给了纯商业化运作的胜科纳米。培植了长期可持续的市场化研发投入,既扶持了本土初创企业,又节省了政府预算,可谓极其明智之举。

再说说我理解中的新加坡金融业。

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新加坡在金融领域的光环太多。

开放的市场环境,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中立的国际地位,稳定的政治制度,使得国际资本格外青睐新加坡。不同于香港,新加坡的金融业是依托在本国强大的工业基础上的。换一角度,如果本国的金融机构都不愿意为本国的科技产业提供资金,那势必导致被忽视的产业萎缩,金融空心化的局面也就是必然了。2004年我创办胜科纳米新加坡公司,从两万新币起家,到东南亚最具规模的半导体分析第三方实验室,至今为止,我们新加坡胜科纳米都没有发生过股权融资。除了自身利润的积累,新加坡本地三大银行(UOB大华银行,DBS星展银行,OCBC华侨银行)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资金支持。早几年的中国国内银行,普遍都不愿触碰高科技仪器贷款,而新加坡本地三大银行从20年前就把这种贷款玩的倍儿溜。只要企业资质符合,贷款根本没有任何障碍。最近这一两年,中国国内银行才陆续开始在这些科技贷款领域有突破。好事不怕迟,无论如何都是科技初创公司的福音。

 

2020年新加坡人均GDP为5.89万美元,全球第六,制造业占GDP比重21%,是极少数制造业比重超20%的国家。而且,新加坡的制造业含金量非常高,基本都是竞争力极强的高科技制造业。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金融机构提供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

再赘述几句新加坡的政府补贴制度。新加坡政府的补贴政策极其透明,都发布在一年一度的财政预算案中,网上随时可以查阅。对于企业的补贴基本没有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大多数都是基于符合资格的员工人数在薪资或技能提升培训领域的企业支出进行基于统一补贴。乍一看似乎是“撒胡椒面”。在新加坡经营企业19年,除了科技局、企发局等政府人员,我从来没见过工商、税务、财政等政府部门,也从来没写过任何项目申报资料或参与任何项目答辩。

新加坡公积金局掌握所有企业雇员公积金缴纳数据,新加坡税务局掌握所有雇员个人所得税缴纳数据,所以,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政府补贴,几乎没有任何漏洞可钻,只需网上申报,后台一目了然,几天后补贴就可以到企业账户。从来没见过对方是谁,但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争议。

其实新加坡政府深谙“补贴公允性”之道。优秀企业都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了血路,而不是靠补贴出来的。所以补贴是不能争的。任何的选拔制度下,只要存在主观评判的非量化指标而导致有人入围有人落选,就存在不公正性,甚至滋生腐败。而基于公积金和税收缴纳的大数据制定的补贴政策最无争议,无形中又引导了企业合法合规缴纳公积金和税收,并投入员工技能培训,提升整体国民技能水平。

(备注:从紧缺职业,管中窥豹新加坡高质量的经济结构。)

 

2004年我在新加坡创立胜科纳米新加坡有限公司,2012年我又作为中新合作项目落户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是全球营商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而苏州工业园区的投资环境又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前些日子有人惊叹,李总你怎么这么会选?其实,良禽择木而栖,明智的企业都会选择营商环境最好的地方发展。我一直在各种场合提醒所有的初创者,面对很多初创企业落户选址的彷徨疑惑,我的回答很简单:如果你强大到自带生态圈,那你可以去选择任何一个城市落户,而且敢去跟政府谈条件。而大多数的初创企业,更需要一个完备生态圈推动你发展。这种状态下的初创企业,不应该为了那点政府补贴而委身,否则对于企业的生存或长期可持续发展绝对是致命的。

1998年初到新加坡,有种说法是新加坡的目标已经不是亚洲四小龙名列前茅,而是要打造东方瑞士。当时听起来或许只是个梦想。但时隔25年,伴随着瑞士的各种绯闻缠身,新加坡已经悄悄崛起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瑞士

科技与金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两把利剑。没有制造业实体支撑的研发活动是没有灵魂的;失去了科技进步研发迭代的制造业也将退化为没落的传统行业,而脱离了高质量制造业主体,金融业也将被空心化成为空中楼阁。作为在新加坡学习、工作、创业25年,深刻感知到这个弹丸小国成功背后的逻辑。本文聚围绕新加坡过去半个世纪制造业升级转型和赛道转换,聚焦科技与金融,结合自身经历描绘我眼中的新加坡,希望可以唤起更多人的思考。中国和新加坡升级为全方位高质量前瞻性伙伴关系,智者喜闻乐见。

 

作者简介:

李晓旻,北京大学学士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微电子专业),现任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目前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并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及合著书籍2本。

2001年就职于新加坡科研院,2004年创立胜科纳米(新加坡)有限公司,2012年创办胜科纳米(苏州)有限公司,目前已是国内最具规模的半导体芯片分析测试服务平台和辅助研发中心。提出Labless新概念,将产业链中的“必要非核心”研发环节从行业中剥离,成为全新的独立行业赛道。新加坡资深新闻工作者郑明杉最新著作《头家青春梦》中将李晓旻作为半世纪以来影响行业格局的著名企业家的故事收录其中。2021年5月荣登新加坡《时代财智》5月刊,成为该刊物创刊以来最年轻的封面人物,获得了业界的赞赏和高度认可。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

情暖中秋, “宁”“芯”聚力
2024 11-04

情暖中秋, “宁”“芯”聚力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为丰富公司员工的文化生活,促进公司员工间的情感交流和团队凝聚力,胜科纳米(南京)有限公司借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于2024年9月14日特举办“情暖中秋“宁”“芯”聚力,同心致远向“芯”而行”中秋团建活动。
产学互促 共商未来|北大-青岛集成电路产业大咖齐聚中德生态园
2024 06-24

产学互促 共商未来|北大-青岛集成电路产业大咖齐聚中德生态园

6月20日,第二届北大-青岛“产学互促、共商未来”交流大会走进青岛西海岸活动在青岛中德生态园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马化祥、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蔡一茂,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区委书记孙永红,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红兵,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中德生态园管委主任高善武等出席活动。各有关区直部门,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管委相关负责同志,各有关国企负责人、集成电路重点企业负责人以及北京大学校友企业家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李晓旻先生应邀出席“机遇中国”主题研讨会并发表演讲
2024 05-24

李晓旻先生应邀出席“机遇中国”主题研讨会并发表演讲

5月21日,胜科纳米(新加坡)创始人李晓旻先生应邀出席由中资企业(新加坡)协会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共同举办的“机遇中国”主题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曹忠明、新加坡商会、智库、媒体和中资企业代表等120余人出席。
 胜科纳米

  © 2022 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02875号